我承担慈善义工有三年了。一开始,我以为慈善义工就是关心同学而已,在参加一系列的学习后,才知道慈善义工对于修学的重要性。
第一次庆生,我依着模板制作流程、写主持稿、购买生日礼物、购买贺卡、做邀请函、确认人数,所有一切几乎都是自己亲力亲为。一场活动下来累了,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好的做事方式。在学习“共处规则”过程中,认识到六和精神中“戒和同修,见和同解,利和同均”是体,“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”是用,即实践中的运用。我思惟了一下:我做到“利和同均”了吗?做到“意和同悦”了吗?
在随后的修学中,我意识到作为慈善义工需要对各类义工行有所体验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参与到各种义工行中。虽然有些只做了一两次,但我了解到这个岗位是怎么做的,就可以推荐适合的同学去做。同学们在义工行中检验修学的成果,践行“两条腿走路”,收获蛮多,每次分享中都透露出法喜。
随后,班级的一系列慈善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。同学们也开始主动发心认领自己能做的事情,每一次活动大家都非常热情。我们已经是同修班第二年了,现在的气氛和凝聚力还是那么好。
回想了一下,我把自己在慈善义工行中的成长和受益的根源归结为三点:首要是发心,其次是契理契机,三是不设定。
首要是发心。有了发心,就会有能力;有了发心,自己才有动力从“想要做”到“实际去做”,发心就是强大的推动力。我本是一个不爱出门的人,但承担了慈善义工后,我发心要利益大家,就尽量多去参加学习,我要熟悉模式。还和班级同学一起相约做义工,只要群里发的义工活动我都去参加。
其他同学做义工时,有疑惑或者不知道怎么做时,我就把自己的体会告诉他们。真的是发心有了,一切都来了。后来开展活动,我只需要发一个活动通知,告知大家所需要的物资和义工岗位,同学们就会认领接龙,活动开展得轻松自如了。
其次,在开展活动中要契理契机地运用学过的东西。庆生活动中有忆父母恩环节,平常我们虽知道要忆念父母恩,可力量并不是很大。有一次庆生,正好一位同学的父亲也来参加活动,于是我在活动流程中加入了同学们集体向父亲鞠躬的环节,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,并集体念诵“父母十大恩”。同学的父亲很激动,并高歌一曲,活动气氛立马上来了。
三是不设定,即对慈善活动过程中的无常和结果不设定。无常是无时无刻不在的,面对无常也是检验心行的机会,坦然面对,积极解决。班级有一次开展徒步活动,一开始接龙的同学很多,但到了活动那天就只剩下两三位同学了。慈善义工着急地联系我说:怎么办?人数太少了,要不就不举行了吧?我说两三位就两三位,活动继续,两三位徒步就更自由了呀,活动已经确定了,哪怕就只有一位同学也照常进行。同时在群里发信息:活动照常进行,已有某某某同学参加啦,期待您的加入。后来实际来了六位同学。我们把一路拍的照片发在群里,没来的同学后来都说,希望下次再组织一次徒步活动,一定参加。
还有,对活动的结果是否有意义、有成长也不设定。比如现在开展的万家灯火、生命关怀和小读,哪怕只有一位同学受益,只有一位同学分享收获,这个活动就是有作用的,结果就是有意义的。
点亮自己的心灯,点亮家人的心灯,点亮更多心灯,是我践行慈善活动的目标。衷心祝愿同学们都能在慈善活动中得到收获和成长。慈善活动离不开你我他,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吧,一起成长与收获,“利和同均”“意和同悦”!